欢迎注册登录智协论坛2023年12月08日星期五
版主| 论坛试运行,版主申请暂缓。
[公告:智协论坛管理规定]
志愿者服务智障儿童技巧【转】
bjoldlee
注册时间:
2014-03-06
登录次数:9

志愿者服务智障儿童技巧【转】

 (2012-02-22 17:09:33)
标签: 

唐氏

 

福利院

 

智障

 

短期记忆

 

教习

 

杂谈

分类: 志愿服务知识

志愿者服务智障儿童技巧

这是我从其他论坛转来的,
有点长,所以我分成几个颜色,
希望大家能看完,
一天看一个颜色也好。
●认识智障儿童:
何谓智障?智障是指智慧明显低于一般水平,在成长期间 (即十八岁前)在适应行为方面有缺陷。根据世界精神科分类手册第四册(DSM-IV),智障人士是在十八岁之前被评估出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即智商在七十或以下,并且在以下的生活范畴中有两项或以上相对于同文化同年龄的人发展得迟缓而适应有困难的——沟通、自我照顾、家居生活、社交、使用社区资源、认路、学术、工作、余暇、健康及安全。
智障是永久的缺陷,既不是疾病,也不是精神病,不是药物可以治愈的。但智障人士可以经过训练而发展其有限的潜能,增加其独立及正常生活的能力。
一般包括以下三种情况:因智力发展受到障碍,智力水平较一般人稍低。需要适当教育及训练,使其能独立工作和照顾自己。吸收知识和技能方面较为缓慢。十八岁以下发生,若依据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程度,智障人士可为:轻度智障:智商介乎50-69;中度智障:智商介乎25-49;严重智障:智商在25以下。
●智障的成因:
引致智障的成因很多,主要可分为先天及后因素两大类
(一) 先天因素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症,遗传因子结合出现问题;新陈代谢系统出现问题。近亲结婚或高龄产妇较容易产下此类婴儿。
(二) 后天因素怀孕期间:母亲在怀孕期间受病菌感染(如德国麻疹,糖尿病)、错服药物、跌伤、营养不良、酗酒、吸烟、吸毒或受X光辐射感染等都可能引致出生婴儿智障。
生产期间:早产、难产、婴儿缺氧、病菌感染或体重不足引致儿童脑部发育不良或受损,造成智障。
婴儿及幼童期间:初生婴儿抽筋、血糖过低、病菌感染(如脑膜炎、黄疸病)、营养不良或意外令脑部受损,会影响智力。
后天培养:后天环境培育也影响个人智能的发展。
●智障儿童的特质
学习方面:由于能力有限,他们的学习持续性较短,记忆力较差;应用能力较低;学习的动机少出于自发;欠缺抽象思维,领悟力和理解力薄弱;学习转移能力不足,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尽管如此,只要给他们机会,大部份智障人士都可以学习生活起居和职业技能。
感情方面:他们通常思想纯真,性格率直。只要有人愿意与他们谈话、关心他们,他们便会很开心。
沟通方面:他们的表达能力,特别是言语方面比较差,常常不能表达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抽象及应变能力较差,未必能独立处理问题。
行为方面:有些弱智人士的行为可能出现问题(例如用发脾气来吸引他人的注意),通常这与管教方法和社会人士对他们态度与期望有关。智障人士往往能够胜任一些智力正常的人可能觉得沉闷的工作,如用手作简单及重复的操作等。

●智障儿童的学习特点
(一)、认知: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思考模式是影响行为发生的因素。
1、缺乏统整能力没法把一件事完全统整,因此,了解事情都是一部份、一部份,且每个部份皆独立。
2、短期记忆拙劣:短期记忆是认识事物之后立即记住的能力,短期记忆加强后会转变为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差的原因是脑部信息处理的速度太慢。  
3、后设认知与抽象思维障碍:后设认知就是做完一件事情后,事后自己回忆、监督、检讨、改进。智能障碍的孩子缺乏这方面的能力,缺乏的原因正是孩子短期记忆的拙劣,刚做过的事马上就忘掉了,因此,没有办法把自己刚完成的行为进行事后检讨、改进。智慧障碍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差,事实上,中重度的孩子连抽象思维都没有,因为抽象思维需要脑神经发展至相当高的程度。
4、序列处理优于平行处理:序列处理是按部就班,依时间序列一步一步的处理事物,平行处理是一段时间内同时处理好多事情。我们教导孩子时,应尽可能的用序列性的交代,让孩子一步一步的完成事情。
5、缺乏辨认的能力:孩子分辨同一事件在不同环境及情景下区别的能力不足。也就是孩子常分不清楚什么时候可以做这件事,什么时候不可以做这件事。
6、注意力的缺陷:我们常认为智能障碍者的注意力过度分散,其实这是以我们师长、家长的立场来看,就孩子本身而言,他是注意力非常集中,集中在他有兴趣的地方。
  
(二)、人格
1、自我中心倾向:自我中心就是认为别人所想的,跟我一样。我认为怎么样,你一定也认为怎么样,以自我中心在思考,智慧障碍的孩子因发展的限制,所以一直处在自我中心期里。
2、依赖倾向:智能障碍者常有依赖的倾向,家长、师长应避免孩子过分的依赖。
(三)、行为模式
1、直接行为:例如:我要直走,前有障碍物,一般人会绕道,智慧障碍的孩子会把障碍物推开,是人就把人推开,是东西就把东西推开。这种直接的行为常会被家人、老师解释为攻击、破坏行为,其实孩子被误解了,他只是想达到他的目的地,而不巧的通往目的地的路上有障碍物,仅此而已。
2、非统整的行为:智慧障碍的孩子像路边草一样窜来窜去,他没有一个主题,找不到中心,他只注意事物的某个部份。例如:走在路上看到那边吸引他的地方、东西,他走过来,所以在街上常会迷失、走错地方。
(四)、环境因素
1、智障人士自身的限制
2、教养态度的错误:在孩子的发展阶段中,大人常因不了解而使用错误的教养方法,因而导致孩子问题行为的发生,甚至导致孩子发展的停滞现象。孩子的能力、智力是可以提升的,问题是从小有没有使用正确的方式来教育他。
3、智障人士的潜能:如常人一样,智障人士有多方面的潜能,只要有适当的培训,他们的潜能便可得到发挥。
4、自我照顾:轻度及中度智障人士在日常起居方面大部份可自我照顾;而严重智障人士透过重复的学习,亦可掌握一些日常起居生活的技能,如梳洗、如厕、烹饪等,无须依赖他人。
5、兴趣:智障人士可发展的兴趣非常广泛,包括音乐、舞蹈、体育和艺术,在兴趣发展的过程中,他们能享受各种活动所带来乐趣,亦能发挥天赋的才华,丰富个人生活。
6、工作:轻度和中度智障人士,若透过适当的培训,就能拥有一技之长,贡献社会。以下便是一些智障人士能做的工作:快餐店/餐厅侍应、速递/信差、超级市场仓务、办公室清洁、抹车、精品店/文具店售货,及工厂/庇护工场加工、包装。
事实上,只要获得机会,智障人士也能自食其力、独立生活,不致成为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智障人士的需要基本上与一般人无异,整体来说,他们的需要可分为三大类:
一般需要:物质上,他们有衣食的基本需要。精神上,智障人士需要别人的关怀和接纳,也需要自我表现的机会,以确立自信心。同时,他们也需要朋友及群体生活。
学习机会:由于智障人士学习能力较为迟缓,因此他们需要更多及稍长时间的学习机会。
因材施教:个别智障人士的能力差异很大,因此不但需要公平的对待,而且要按其个别能力而教导,使他们发挥潜能。
●志愿者可为智障人士提供的服务:

志愿者可为不同程度的智障人士提供康复服务,其中包括生活技能、社交康乐活动、提供技术性支持等。
策划及推行社交及康乐活动:智障人士需要适量的康乐活动,现在在服务智障人士的社交及康乐中心内,可按智障人士的能力,由志愿者协助设计一些体能性、户外或竞技活动、兴趣小组等,使他们能发挥所长;
生活技能训练:志愿者可为低中度或严重智障人士提供日间训练与照顾,志愿者可在个别训练(如自我照顾、简单家务、实用生活常识)中予以协助;
协助智障人士学习:志愿者可协助训练智障人士学习职业培训技巧,如运用一些简单的机械或人手操作等。
辅导服务:志愿者可作陪伴、探访及护送工作;
家庭支持:了解智障人士家庭的需要及困难,协助转介往其它适切服务;
提供技术性的服务如修理用具、家居清洁等;
社区教育:以身作则,教导社会人士接纳智障人士;

●与智障儿童相处的态度:
客观及正确地认识智障儿童;接纳他们;应当作一般人看待和尊重;提供学习机会,增加其独立性;适当的期望;对他们灌输正确的知识;给他们多一点耐性,关怀和爱护。
误解:智障是会传染的,
事实: 智障是不会传染的,它并非一种疾病,而是一种永久性的缺陷,其性质与天花,霍乱等传染病不同。
误解:智障人士有暴力的倾向,  
事实:其实,每个正常人都有潜在的暴力倾向,而智障人士的暴力倾向并不比一般人大。智障人士有时会以大叫,推打东西...... 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有意伤害别人,而只是他们的沟通能力比一般人弱。
误解 :智障人士永远要依赖别人,  
事实:不少智障人士都有能力独立。据一些统计显示,有八成以上的智障人士 (即轻度以至部分中度智障人士),只要经过适当的训练和教育,不但能自我照顾,出外工作,亦可帮助别人。
@@@@@@@@@@@@@@@@@@@@@@@@@@@@@@@@@@@@@@@@@@@


儿童服务培训初阶——让孩子喜欢你
●主题一:志愿者——施与者+受益者
一、 了解受助者的需要(福利院小朋友一般为5-14岁)
3-6岁  
特征:主动与内疚
积极去支持小孩从事的智力活动,赞扬与鼓励为主,少一点批评
6-12岁
特征:勤奋与卑逊
主要影响对象由父母过渡至同伴、朋友与学校、老师
如果缺少自信,容易产生自卑感
12-18岁  
认同角色混乱
特征:“自我同一感”开始建立
充满焦虑与不安,多方面的影响综合
容易认同的同时,也容易反叛
需要记住的:给他最好的,不如给他最需要的
需要的类型:
1)、社会需要:(福利院/康复中心)封闭、单一的环境;因此,集体活动变得很需要
2)、家庭需要:(服务对象多以单亲、孤儿为主)同时,志愿者很多本身是独生子女,作为一个团队的志愿活动,本身是一个个体成长的过程(受益者身份)
二、引起共鸣
打开小孩心扉,寻找共同话题,拉近彼此距离。
童年:志愿者首先要尝试打开你自己的心扉,试着回顾你的童年
需要记住的:一般地,小孩是很容易满足的。
三、关爱与责任
怎样去表达你的爱,需要你付出时间与精力,去持续你的志愿者活动.----付出
建立信任、促进了解,需要时间。
责任:你不需要带着很多的激情去开展志愿者工作,平静的心态更值得提倡。
坚持很重要,有时,中断会给服务对象带来伤害。如果你不能坚持,建议你保留他/她内心的宁静,不要轻易去触动他的心弦。(如果你只是他/她面前一匆匆过客)
********************************************************************************
● 义工服务的原则
教育特殊孩子应做到:提供学习的机会;避免过度保护或过度要求;逐步渐进、坚持忍耐、具体明确;不打不骂、不恐吓、多鼓励。
一、信心——对自己有信心,愿意、能够接受、教化这群特殊的小弟兄。也对这群小弟兄加以肯定——天生我才必有用;若善尽教养之道,则天无枉生之才。
二、共识——这群弱势者,也是我们当中的一员,与我们有同等的人权。他们绝对有接受教育、训练的权利,他们也应有权参与工作,他们同样拥有人性尊严。三、内涵——教学训练内容应该丰富、有内涵,并适合于个案的需要。故自己应先习有相当的知识、技能、技术、技巧,针对个案的需要,教导之。有内涵的教学同样受智障者肯定,反之没有内涵的教学是不被智障者尊重的。
四、方法——特殊教育工作,遇到的困难,一定比一般的教育要多,困难若是找对方法,困难即解除,特殊教育尤其注意方法。
五、无教不会的原则——教学、训练的内容,难易度要适合个案,并与其要相近。太难的没有办法接受,太容易则浪费时间,又不能引起学习的动机。
六、活泼、有力、运用教具、辅具——因为教学的对象系比较不会自动学习及创作思考者,教学要强而有力的引导。  
七、启发学习动机——智障者由于智慧关系,本身缺乏远虑及计划。适切适时的引起学习动机是帮助其学习的关键。
八、有目标、有程序、按步就班的教习——以个案的程度拟定长程、中程、短程教习目标,时常修正教习方法、技巧。目标是在让个案学习得最多,最有有绩效。  
九、正常化的原则——不把智障者当异类来界定他们,经教习后也是正常的人,故教习时,用字遣词要正确、正常化,不宜引用不正确的幼稚教习,如狗狗、糖糖、车车等。重复的用词反而困扰他们。虽然智障碍者有某些障碍,但教育、训练的目标还是指向正常的生活原则,不要以为他们不正常就以怜悯心可怜他们。反而要正面积极的教育训练他们,让他们能分享人性尊严。不把他们奉为喜憨儿就百般的呵护、乱宠他们,也不因为他们是智障,就排斥、放弃他们,应以正常他的教育、训练、辅导之。
十、积极的教育——教习要有丰富正确的内容,应该做充份的准备,切忌无病呻吟。
十一、适时教育——适时的教习,把握机会教育、训练时机。当个案犯错时,及时清楚的告知错误在什么地方,并辅导正确的方案。
十二、避免以自己情绪的起浮而工作——教习智慧障碍者应本着正常的心并以承接天职之重任教习之。
十三、避免发脾气的时候处罚孩子——孩子有犯错,应该处罚时,不要因为他们是智障,就一昧的可怜他们,教习他们能分辨好坏、善恶,但要处罚前应让他们清楚的知道错在什么地方,要如何修正。

~~~~~~~~~~~~~~~~~~~~~~~~~~~~~~~~~~~~~~~~~~~~~~~~~~~~~~~~~~~~~~~~~~~~~~

● 沟通技巧
说话简单:
以浅白的字句交谈,需要时应说慢一些或重复;
可尝试请他们重申要点,以确保他们理解交谈内容;
用动作或示范,如身体语言,具体地表达;
用正面意思表达;
勿要求猜度,因智障人士的抽象思考能力较弱;
明确、具体的沟通,给孩子明确的指令。例如:"把杯子拿过来″,指的是那一个杯子?要说清楚如:"在餐桌上的黄色杯子,请拿过来″,这样就具体多了,讯息要明确到能让孩子了解。
计划分工化的活动或游戏:
配合他们的实际年龄,而非智龄 ,配合他们的程度,如不作抽象的游戏设计;
由于部份智障人士有其它生理毛病,如心脏病(唐氏综合症者常患的病),故需避免一些过份剧烈的游戏,注意其身体状况;
进行较复杂的活动或游戏时,应将程序或步骤分化,使他们容易吸收和学习,活动不但能顺利进行,且能减少他们的挫败感  
聆听技巧
耐心聆听智障人士的说话,一方面有助理解其说话内容,同时亦使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加深彼此关系
沉默技巧
当要求智障人士表达或回答问题时,应保持适度时间的沉默,让对方有充足时间思考和组织,回答问题
协助适应
尽量给予足够时间,切勿催促,尤其在转换一项活动时,更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适应
鼓励及赞赏
应对智障人士的正面行为给予适当的鼓励及赞赏,除令他们有成功及满足感外,更引导他们对正面行为作确认。
总而言之,如果社会能够给予智障人士足够的支持,很多智障人士都能够适应社会。反过来说,只要这个社会能够适合他们,他们便能过着有尊严而独立的生活,而不需要被标签为智障人士,硬要他们穷尽一生的精力,了无止境地努力学习去适应所谓“正常”的社会。
只有更多的人用爱来呵护他们,封闭的心灵才可能被轻轻叩开,义工朋友们,只要我们能奉献自己的一点爱,这群可爱的孩子们就能快乐的生活!我们一起加油吧!
2014-3-23 13:49:43 发表 楼主

请登录!
注册时间:

登录次数:
您当前输入了 0 个文字

官方首页关于智协新闻资讯普法专栏权威声音热点关注智协项目天使风采理论探索公告通知智协论坛

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  China Association of Persons with Intellectural Disability and their Relatives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86号  邮编:100034  电话/传真:010-66580064  电子邮箱:zhgzxbgs@163.com  zbl47331@sina.com

中国智协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CAPIDR,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2643号-1  网站建设北京传诚信 

找回密码

申请版主

请输入申请理由!

快速免费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