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oldlee
注册时间:
2014-03-06 登录次数:9 |
智障孩子的心声: 期望在劳动中获得尊重(图)
在西郊的一家清真食品厂,三位智障青年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糕点,虽然不熟练,但是他们工作很认真 文/记者 郑燕茹 张潇 图/记者 王燕 核心提示 19岁的昝向向有了一份自己的工作,他学习如何乘坐公交车,学习做点心,学习交朋友……对于这个智力残疾二级的男孩来说,世界已经在向他缓缓地打开了一扇门,他明白了坐车要刷卡,明白了干活要认真。残疾的孩子,尤其是智力障碍的孩子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更多像他一样的孩子却并没有他这样的幸运,他们期待的不仅仅是同情,还有社会的一份宽容,一份认可。 从工厂到学校 智障孩子昝向向平常的一天 “下一站未央路”,5月10日早上7点40分左右,19岁的昝向向在拥挤的611路公交车上,显得神采奕奕,听到报站提示后,他立刻下了车,换乘了12路公交车后,他的终点站是光华厂,下了车穿过一条铁轨线,就是他工作的工厂。 这是一家规模不大的清真食品厂,昝向向小跑着进了厂子二楼的工作间。陆陆续续,同样有着智力障碍的刘鹏飞、小芳、小惠三个年龄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走进了工作间,他们换上了白色工作服和一次性手套。厂长马磊介绍:“他们四人都是莲湖区星星残疾人阳光家园的孩子,我们食品厂有20多名员工,他们4名是残障人士。” 食品厂的工作间不大,4个人围坐在铺着铁皮的大桌子上,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把玫瑰和豆沙的馅包进面团,再用木质的模具压制成型,带队的张老师正在教他们怎么做。“小芳和小惠压糕点,刘鹏飞比他们来的晚,做的是更简单的工作装盘。向向平时还到外面跟车送货,他表现得最棒。”张老师很了解这些孩子的苦处,因为她自己的孩子也存在智力障碍,她说:“平均一个动作重复上万遍是平常事。” 下午3点,孩子们的劳动结束了。“让孩子们做这样的工作是为了治疗,简称‘工疗’,劳动量不宜太大。”莲湖区星星残疾人阳光家园园长马治义解释。于是,大家在老师的陪伴下准备回家。而昝向向的“家”就是莲湖区星星残疾人阳光家园。 回到家,刚好赶上阳光家园最后一堂思维训练课,音乐欢快而热烈,昝向向高兴地跟着音乐跳了起来,上课的正是阳光家园的老师石桂英:“这样的课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孩子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向向的乐感很不错呢。” 上完课,孩子们开始吃晚餐,晚餐后是他们的自由活动时间,向向一个人悄悄地趴在办公室一笔一画地写起了日记。 来到家园的昝向向在一篇日记里这样写道:“今天早上,我和张老师坐611路车到汉城路站,后来我和张老师到光华厂。我今天早上第一件事是先自觉地擦箱子,我正擦箱子的时候,马磊让我给底下搬货,搬完货我去送我整理的空箱子,到了中午马磊给我买饭吃,我要感谢马磊中午给我买饭吃……” 日记上,错别字被石桂英一一标出修改了,她拿着本子欣慰地说:“这已经是他的第三本日记了,这个孩子很听话,只要你吩咐的,他总是能养成习惯,虽然有很多语句不通,甚至很多地方都记录有误,但比起刚来的时候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 从康复到学技能 孩子的独立让妈妈红了眼圈 向向从小在宝鸡市扶风县的一所启智学校念书,小学毕业后,莲湖区阳光家园了解到他家的状况和他本人的基本情况后,觉得符合工疗培训的条件,就把他接过来培养了。 昝向向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发现他有些异常,在医院检查后孩子被确诊为智力障碍。他的母亲薛小红说:“没办法,娃只能去启智学校。在学校老师给娃进行康复训练,给娃教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拖地扫地啥的。” “等我们老了,娃咋办?”这是困扰薛小红夫妇最大的心病,她说:“我做梦都想着让娃学个啥技能,将来能把自己养活住。去年11月左右,学校老师给我们说西安有个地方能培训娃就业,我很高兴。” “我们家园主要就是为智障孩子做康复性训练、日间休养的地方,最主要的还是庇护性就业。”马治义说。据了解,家园里扶助着30名左右的残障人士,最小的8岁,最大的50多岁。 如今,放心不下的薛小红每个星期会给向向打电话询问近况,“他还不愿意接他妈妈电话,嫌妈妈有点啰唆,他跟妈妈说在家园里很开心,别老打电话。”石桂英笑着说。听到石老师说他开心,向向接话说:“家园好,我每天要去送货。”石桂英问他:“向向,你过年拿了多少钱回家?”向向开心地说:“300块钱,我回家后我爸带着我拿钱买菜了。”“家里有没有表扬你啊?”“表扬了,都说我真能干!” 提到这些,薛小红眼圈红了,她说:“看着娃现在能给人家送货挣钱,我当然高兴么。”虽然现在的向向能“自食其力”了,但薛小红对孩子还有着更大的期望:“我还是想让娃在食品厂学个啥技能,送货不是个啥技术,要是能学个吃饭的技术我就真正放心了。” 劳动的第一步 先学习独自乘坐公交车 “一开始我们用车接送他上下班,后来变成了在规定地方等他,如果他做到了,就奖励他一笼包子,再后来,他居然可以独自上班了!”学习独自坐公交车上班,昝向向花了3个月。 他的胸前挂着普通的乘车卡,不同的是后面附了一张卡片,卡片上写有联系电话和以下字样:“该学员智力残疾,如您发现他走失,请联系阳光家园石老师、马老师。”残疾人乘车的优惠,昝向向并没有享受到,而石桂英说:“不想让孩子总是被同情,我们努力让孩子受到正常的待遇和尊重,不做社会的负担。” “我们的食品厂其实是工疗培训基地,在工作中培养娃的技能,又减轻了家里的负担。”马治义介绍,简单工作可以培养孩子适应社会和手眼脑协调的能力。 跟着货车送货、签字,这是昝向向得到的新工作。“他让人家签字,超市的工作人员根本没发现孩子智力有些问题,我真是特别欣慰。”石桂英把“重归正常与智力残疾孩子的尊严”看得很重,她说:“有些人觉得我们这些孩子应该受到照顾,但我们家园的理念却还是希望残疾程度不太重的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尊重。” 如今,向向总是满面笑容,性格开朗了很多,说到和工友的相处,他眉毛一扬道:“我工作很高兴,有个哥哥对我好,夸我乖!” 呼吁企业多关爱 让孩子通过劳动得到尊严 昝向向的变化让很多智力残疾孩子的家长动了心,排队要求来参加工疗培训的家长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智障的孩子都能通过评估,评估首先是看孩子能不能“坐得住”,其次是否具备基本的安全意识,能否保障自身出行安全,“最重要的是孩子精神状态基本稳定,不会出什么突发性的问题。”马治义说。 “其实社会上愿意接收孩子们的企业还是少啊。”“昝向向们”目前的这一份工作,完全是马治义自己“想”出来的,因为这家食品厂的厂长马磊正是他的儿子。 马治义与马磊达成了这样的协议:“比如5个残疾孩子的工作量相当于一个正常工人,5个人就得到一份工资,直到孩子的能力能抵得上一个正常人,再按正常人发工资。”但毕竟食品厂所需的工人数量有限,马治义想让处在大学习巷周围的街道、公司能够接收一些孩子,他有些惋惜地说:“很多企业不了解智障孩子有多勤快,而且干得不好我们不要工资!”为了打消企业用人的顾虑,阳光家园为孩子买了保险,主动承担了孩子们上班的所有风险。 “从2008年开始建立,莲湖区一共有9个扶助残疾人就业的阳光家园,而庇护性就业是我们的常规项目。”莲湖区残疾人服务中心主任苟会章对于庇护性就业很有感触,所谓庇护性就业,主要针对特定的残疾人,目的在于安排简单的劳动帮助他们康复治疗、做生活能力训练、就业技能训练等。 莲湖区的9所阳光家园有300多名智障者,陕西省的智力障碍儿童逾10万。苟会章介绍,要把一个智力残疾的孩子送到工作岗位不容易,我们鼓励家长把孩子送到帮扶机构,让老师们根据他们每个人的特点和长处,为他们制定相应的课程来提高孩子们的各种能力。 苟会章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更多的企业走近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能够一步一步地回归社会,得到一份属于普通劳动者的尊严。” 作者:郑燕茹 张潇 图 王燕
2014-3-23 14:01:53 发表
楼主
|
|
河北小宝爸1405
注册时间:
2015-07-08 登录次数:79 |
庇护性就业,主要针对特定的残疾人,目的在于安排简单的劳动帮助他们康复治疗、做生活能力训练、就业技能训练等。
2015-7-20 15:35:53 发表
第 2 楼
|
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 China Association of Persons with Intellectural Disability and their Relatives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86号 邮编:100034 电话/传真:010-66580064 电子邮箱:zhgzxbgs@163.com zbl47331@sina.com
中国智协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CAPIDR,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2643号-1 网站建设:北京传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