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2024年09月12日星期四
首页 > 热点关注 > 事件聚焦
从慈善走向公益,从做好事走向做公民
[标签] 事件聚焦 慈善 公益 好事 公民
2015-11-05 [来源] 爱思
字号: | |





慈善与公益常被相提并论。但在当今中国的现实社会中,慈善与公益是有区别的。慈善者,慈心善行之谓也,是基于个人悲悯之心的助人行为;公益者,公共利益之谓也,是基于社会责任的公民行为。


就主观目的而言,慈善是“我想做”,故做慈善可以仅仅是给予,也可以是一厢情愿;做公益则是“应该做”,故必须要有公共意识和公民意识,要有公平正义和民主法治的理念,要有尊重、参与、合作等行为规则,要使付出方和受益方都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由于主体意识不同,所以做慈善可以是个人行为、可以特立独行;做公益则应是组织行为、必须遵法守则。


就社会影响来看,慈善是受助者受益,而公益则是社会最终受益。如果做一个比喻,我们可以把慈善视为公益的土壤,公益是慈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大树。慈善土壤中有各类树木,也有灌木、花草、蘑菇……其中不乏有毒生物,故有时慈之花未必能结出善之果。公益之树则植根于人类的悲悯和良知,以公共意识和公平正义理念为导向,以个人的付出(包括资金、物资、时间等)为资源,所有的公益行为并不满足于“做好人好事”,更希望以公民的行为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在公益之树周围形成生态多样化的慈善之林。


慈善与公益是同盟军,只是彼此的愿景不完全一致,导致在行为上也各有不同。我国的宗教组织,以及企业界的曹德旺、陈光标可以作为慈善的代表,而公益界的代表则分布在环保、扶贫、防艾、禁毒、教育、弱群支持、老龄事业、社会性别、社会工作、社区发展、公共政策等各个领域。


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时代使我们的文化中浸透了“臣民意识”,我们也惯于做臣民,实在活不下去就揭竿而起当暴民,等新皇帝“取而代之”后继续接着当臣民。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解放战争推翻了蒋家王朝,我们乐于当“人民”,相信党相信政府,依靠党依靠政府。512地震后,许多人开始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做公民?


“公民”是一个政治概念,公民意识的最终形成取决于公民自身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参与其中的政治实践。也就是说,公民意识是在政治参与和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就是公民教育的最好课堂。512地震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给中国公民提供了一个公民教育的大课堂,三年后的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当年凭着一腔热血在灾区做好人好事的志愿者,已经成为致力于社会发展的公益机构领导人,成为“不是做好事,而是要把事做好”的公民社会推动者。


由于我国的公民社会才刚刚兴起,许多人对公民社会还不理解,很多社会组织缺乏公民意识、缺乏对公共利益的认识,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对自己所承担的使命和责任也不完全清楚,很容易自命不凡、我行我素,或是标新立异、或是归于传统,最后很容易成为“持不同政见”的批评家,或是包打天下的“江湖好汉”。


公民社会的主体是公民及其组织,每个公民都有自己的利益、责任和义务;每个社会组织都有自己的使命和愿景,由此形成公民社会的表征——多样化。正是这种多样化,使得所有身处其中的人在自身的考量之外,不得不把共同利益作为共同的考量,公领域就是在这样的考量中逐步建立的,公共利益也正是在这样的考量中形成的,个人的解放是阶级解放的前提。因此,公民社会尊重私领域、尊重个人的主体性、尊重法制和法律、尊重人类的普世价值。也正是因为如此,公民社会才能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相契合,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本文节选自《公民社会与中国公益组织的发展》一文,写于2012年)




公益不是少数人做很多,而是每个人做一点点


作者:周玉亮(爱思青年公益发展中心 理事长)



慈善和公益两个词在中文里经常纠缠不清。于是,曾经教过英语的马云这样来区分:“慈善和公益是不同的。慈善是给予,慈善是个人行为,是善心。背后捐多少是我的个人隐私,我不希望告诉别人。慈善是个人的,公益是Public,把慈善做Public就会味道很差,把公益做Private的时候,就没有影响力。公益不是看我捐了多少钱,公益是我唤醒了多少人的爱心。公益的核心思想是唤醒良知,公益必须有行动,公益必须是组织干的事。慈善是我的事,公益是我们的事”。我比较认同马老师的观点。


当然很多时候,慈善和公益也没必要分那么清楚。还是英语简单Charity 或 Philanthropy, Charity和Care同源,就是关心他人;philanthropy从构词角度就是 ‘Phil’爱,‘anthrop’人类,合在一起就是爱人类。慈善博爱之心咱们传统文化里也有,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然英语里还有一句重要的话,Charity begins at home, but doesn’t end there. 慈善始于家庭,但又不止于家庭。自从我离开高校,进入公益圈,发现很多做公益的抛家舍业做公益,既对他们表示敬佩,也提醒他们多照顾家庭。比如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自己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帮助留守儿童。这样的事情,在我看来是不大妥当的。


为什么突然会谈到这个话题,是因为下周我将应邀参加在台北举行的两岸四地慈善论坛,这个论坛显然是把慈善和公益放到一起的。很多时候,术语之争给学术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挺好的。我们这里就把慈善和公益都算作一家吧,虽然马老师的观点我也比较赞同,但是慈善和公益都是服务他人,让这个世界更美好。无论是慈善家,还是公益人,我个人都非常钦佩。


在这个重要的慈善论坛上,有一个分论坛,谈谈社区营造。大陆有三个代表主题演讲,一位讲城市社区,一位讲乡村社区,我主要讲青年社区。作为一名前英语教师,现公益新人,应邀参加这样的论坛还要做独立演讲,我心中当然无限忐忑。本着让更多人了解和支持爱思青年,同时向两岸四地慈善公益界前辈同仁学习的想法,我勇敢地接受了邀请,并把我的演讲题目拟定为《基于社交媒体的城市青年社区营造探索》。加了这么多限定语,我想大家能看出我的惶恐以及诚意。


接着学术问题就来了,什么是社区?我和团结镇大辉哥就爱思青年做的是社群还是社区产生了分歧。最后我只能搬出英语,我说社区和社群,英语都是Community。大辉哥说,中文语境中社区和社群意思不一样。社区强调区,是个地域概念;社群强调群,是个人群概念。


好吧,我只能求助维基百科英文版(因为中文版最近被墙了)。于是我有了以下的发现:


社区的定义很多,但是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强调地域,即居住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另一种强调精神,即拥有共同的价值观的一群人链接在一起所形成的精神共同体。


按照第二种解释,爱思青年做的就是社区,基于共同价值观的青年社区。爱思的价值观是:公益不是少数人做很多,而是每个人做一点点;公益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体验。公益是我付出了,我也收获了;我参与了,我也成长了。凡是认同以上理念的就是爱思青年,凡是认同以上理念并参与我们开展的青年小客厅、思想聚会、青年见学等公益项目就是咱们的社区成员。


在爱思青年社区,我们倡导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共创共享的精神。这次你是青年小客厅的听众,下次你可能是分享者;这次你是思想聚会的志愿者,下次你可能是青年聚落的联合办公青年。


爱思青年是爱思青年的爱思青年,如果你是爱思青年,爱思青年就属于你。在爱思青年社区里,你可能是参与者、志愿者、支持者、传播者,实习生、全职工作人员;不管你在社区扮演什么角色,你都是社区里平等的一员,你的声音在社区里和其成员一样重要,你在社区里和其他成员和谐相处彼此成就,你在社区里关心其他成员也被其他成员关心。


爱思青年不是周玉亮的,也不是爱思青年工作团队的;爱思青年属于所有认同爱思青年理念并愿意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爱思青年属于爱思青年理事、爱思青年属爱思青年公益伙伴、爱思青年属于爱思之友;爱思青年属于关注和参与爱思青年各类公益活动的每一个人、爱思青年属于在社交媒体上关注评论和转发爱思青年理念和动态的每一个人。


爱思青年社区是价值观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也是精神共同体。在这个社区里,我们互相帮助,彼此成就,我们不仅自己成长得更好,也带动我们所在的城市变得更有活力,更开放,更包容。



作者:郭虹 教授(爱思青年公益发展中心理事)

官方首页关于智协新闻资讯普法专栏权威声音热点关注智协项目天使风采理论探索公告通知

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  China Association of Persons with Intellectural Disability and their Relatives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86号  邮编:100034  电话/传真:010-66580064  电子邮箱:zhgzxbgs@163.com  zbl47331@sina.com

中国智协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CAPIDR,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52643号-1  网站建设北京传诚信